医学科普6:腹泻和肠道菌群的关系

腹泻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,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
肠道菌群失衡引发腹泻

  • 有害菌过度增殖:当肠道受到细菌(如大肠杆菌、沙门氏菌、志贺氏菌等)、病毒(如轮状病毒、诺如病毒等)或寄生虫感染时,有害微生物大量繁殖,会破坏肠道内的正常菌群平衡。这些有害菌通过产生毒素、侵袭肠道黏膜等方式,导致肠道黏膜受损,影响肠道的正常吸收和分泌功能,使肠道分泌过多液体,同时阻碍对水分和电解质的吸收,从而引发腹泻。
  • 有益菌数量减少:长期使用抗生素、饮食不均衡、肠道感染等因素可能导致肠道内有益菌如双歧杆菌、乳酸杆菌等数量减少。有益菌在维持肠道正常功能、抑制有害菌生长方面起着重要作用。有益菌数量不足时,有害菌更容易滋生,肠道微生态环境失衡,也可能引发腹泻。

腹泻对肠道菌群的影响

  • 改变菌群组成:腹泻时,肠道的快速蠕动和大量液体冲刷,会使肠道内的细菌分布和数量发生改变。一些对肠道环境变化敏感的有益菌可能会进一步减少,而一些能够适应这种环境的有害菌或条件致病菌可能相对增多,导致肠道菌群的种类和比例发生失调。
  • 影响菌群代谢功能:腹泻会影响肠道内的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,进而改变肠道菌群的代谢环境。肠道菌群的代谢功能可能因此受到抑制或紊乱,例如短链脂肪酸等有益代谢产物的生成减少,而一些有害代谢产物可能增加,进一步影响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微生态平衡。

肠道菌群在腹泻恢复中的作用

  • 自身调节恢复:在腹泻发生后,肠道菌群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。如果腹泻程度较轻,随着有害因素的去除,肠道内剩余的有益菌可能会逐渐恢复生长和繁殖,重新建立起正常的菌群平衡,从而帮助缓解腹泻症状,促进肠道功能恢复。
  • 辅助治疗恢复:通过补充益生菌等方式可以帮助恢复肠道菌群平衡,辅助治疗腹泻。益生菌可以抑制有害菌的生长,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,增强肠道屏障功能,促进肠道黏膜修复,从而加快腹泻的康复过程。例如,在治疗儿童轮状病毒腹泻时,补充双歧杆菌、嗜酸乳杆菌等益生菌,可有效缩短腹泻病程,减轻腹泻症状。

发表回复